菜单

60万人被处决,130万人被判刑,斯大林为何执意大清洗?

来源:
时间: 2024-09-27

来源:凤凰新闻 2024年9月21日

1934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,席卷了整个苏联。

短短几年时间,苏联上至苏共中央、下至平民百姓,共计130万人被投入监狱,更有68万人惨遭枪决。

每每提及那段黑暗的历史,俄罗斯人总以“大恐怖”来形容30年代中后期的岁月。

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,便是苏联当时的最高领导人——斯大林。

这也是他后世被称之为“独裁者”的来源。

那么,30年代中后期苏联究竟发生了什么?

斯大林又为何不惜犯下如此血债,也要将大清洗运动推行到底?

一、苏联恐怖大清洗

苏联大清洗,又被称作“肃反运动”。

这场浩劫开始于1934年底,全面爆发于1937年初。

1937年二月全会后,“大清洗”的机器在苏联全速开动。

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,降临到了苏联各个阶层头上。

千百万经济干部、党政军干部进行大撤换、大逮捕,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拔上来的新人,全面接管苏联党政军各部门。

“反对派”和“人民敌人”的概念无限扩大。

这次清洗触及到了各个级别的干部,从中央政治局委员到各地各方面的基层干部。

139个联共中央委员中,有89个被逮捕,而后几乎全部被枪决。

在1966名十七大代表中,有1108人在“大清洗”期间消失,所有各人民委员部的部长全部被撤换。

其中,以坦克制造人民委员部和一些军事工业部门损失最为惨重。

坦克制造人民委员部整个管理机关的人员,各企业的所有厂长经理,绝大多数工程师和技术专家都遭到逮捕。

在其他工业部门——飞机制造、船舶制造、冶金工业等部门,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。

镇压也扩大到了工会、共青团、各社会团体的干部,以至科学和创作知识分子,以及共产国际的职员和外国党的同志等等。

其牵连人数之多,至今没有确切定论。

与此同时,德国纳粹间谍机关利用苏联大清洗,玩了一手离间计。

借助弥漫苏联全国上下的怀疑和告密气氛,纳粹分子伪造文件,制造了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元帅,以及其同僚与德国军部秘密联络的反间计。

不明真相的斯大林借此下令,在1937年6月将图哈切夫斯基在内的苏联7位最著名的军区司令级将领逮捕,并执行枪决。

在随后的两年间,从军内消失的共有11位副国防人民委员,80位中的75位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,8位海军上将,尚存4位中的两位元帅,16位中的14位军级将领,以及90%的集团军将领和总计8万名当中的3.5万名军官。

“大清洗” 运动除对各部门领导人、干部进行了大规模镇压外,还把镇压行动推广到了社会广大阶层中。

1937年7月2日,政治局批准向各省委、边疆地区、民族共和国党中央的书记们下达如下电报:

“兹发现,大部分从前一度从各个省区流放到北方和西伯利亚地区、后经流放期满又返回本地区的富农和刑事罪犯,是形形色色反苏和破坏罪行的主要罪魁祸首,无论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,无论在交通运输部门和工业部门,都是如此。”

依照斯大林的命令,各地对这些犯人进行了血腥镇压。

被镇压者分为两类:第一类是应予立即逮捕并予枪毙的,第二类是应在集中营或监狱监禁8至10年的。

在这两类人中,每一类苏共都向各省、区、共和国下达了限额。

规定总计逮捕259450人,其中72950人予以枪毙。

然而,这显然不是完整数字,因为清单中缺乏全国一些地区。

且随着大清洗运动的持续推进,各地都被要求增加逮捕、枪决犯人的名额。

此外,一些被镇压者的家庭成员也遭到了监禁或流放。

在这长达一年多的恐怖大清洗中,超过68万苏联各界人士被枪决,更有130万人被投入监狱。

整个苏联,弥漫着恐怖的白色气息,民众生活在心惊胆战、如履薄冰的低压气氛中。

那么,这场大清洗究竟是如何爆发的呢?

身为始作俑者的斯大林,又为何执意屠戮掉这么多人命?

二、大清洗前苏联的转变

苏联大清洗运动,还要从斯大林的右倾主义道路说起。

1922年斯大林上台之际,正值苏联五年计划推行的如火如荼之际。

按照联共十五大决议, 本来要用两三个5年计划的时间来实现集体化,斯大林一跃而提前到1~2年就完成了。

他推行集体化的方式,是大搞阶级斗争、消灭富农。

所谓“富农”,其实大部分是在苏维埃政权下、在新经济政策年代富裕起来的一般农民。

所谓“消灭富农”,就是把这些农民的财产、粮食没收充公。

这还不算完,这些人会被清扫出家乡,被驱赶到边远地区生活,更惨的甚至会被关押、枪毙。

在驱赶过程中,老弱病残和不堪冻饿者大批死于途中, 其惨象目不忍睹。

这样的集体化使苏联的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破坏,据1934年间苏联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,在集体化“骑兵进军”期间,死掉了全国3300万匹马的50%以上,宰杀或死掉了7000万头牛、2600万头猪以及9000万只羊。

经过这一灾难,苏联所拥有的牲畜总数远少于集体化以前的1928年。

强制集体化还造成农业严重歉收,使得苏联在1932~1933年间发生了大饥荒。

缺粮问题席卷整个苏联社会,全国各地街头随处可见饿死额民众。

据不完全统计,此次饥荒直接饿死数百万民众,一本中学生历史读本提供的数字是在1000万-1500万人之间。

集体化中对农民采取的暴力强迫和驱赶“富农”政策,紧接着转化为集体化的暴力征粮。

民众必须将家中粮食上交政府,否则将会受到大到蹲监狱,小到挨打的处罚。

这一行为,在农村引起了异常激烈的对抗。

1929年,全国有记载的骚动达1300次以上。

1930年1-3月,有记录的群众性骚动达2700次以上,卷入农民达130多万人。

事后人们在追问:这种情况是怎么造成的?谁应该为此负责?

毫无疑问,斯大林作为这一系列事件的始作俑者,要担负起最大责任。

于是,全国上下开始滋生对“温和派”的支持情绪,取代斯大林的呼声越来越高。

三、执意清洗根源

《真理报》不断收到群众来信,认为布哈林、李可夫和托姆斯基“是正确的”。

“他们领导苏联时,一切都充足,把他们一撤职,什么都没有了。”

诸如此类的呼声,响彻整个苏联社会。

群众中的这种思想情绪反映在党内,就是布哈林等领袖人物的政治威望得到恢复。

党内干部、党员对其思想主张给予广泛的同情和支持。

如此一来,就引起了党内温和派倾向的抬头。

对20世纪20年代末“大转变”以来的事态,整个苏联都在反思,连之前在反“右倾”斗争中积极追随斯大林、反对布哈林的一些重要政治人物,也开始幡然醒悟,意识到斯大林路线的错误。

这些新反对派的出现不是偶然的,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党内上下的思想情绪和政治倾向。

30年代上半期, 有诸多事实表明,以基洛夫为首的政治局大多数人是主张稳健方针的,紧跟斯大林急进冒险政策的,在政治局里仅有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等少数人。

这种情况,造成布哈林等“右倾”领袖人物的政治威望得到恢复。

随后,布哈林主持了《消息报》的工作,并在1936年宪法起草委员会里,起着仅次于斯大林的作用。

在这种形势下,苏联于1934年1-2月召开了联共十七大会议。

十七大在名义上是一次“没有反对派的大会”、“团结的大会”,实际上却是暗潮涌动,与会代表暗地里在酝酿着以基洛夫替代斯大林总书记职务的方案。

布哈林

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大会最后投票选举时,基洛夫的选票超过斯大林,多得了300张左右的选票。

负责计票的卡冈诺维奇得到这一结果,大惊失色,立即汇报给了斯大林。

卡冈诺维奇铤而走险,擅自通过瞒天过海的伎俩,捏造了两人票数相当的票面情况,向与会代表隐瞒了斯大林输给基洛夫的事实。

上述这一切,显然都没有逃过斯大林敏锐注视的目光。

十七大最后选举的一幕意味着什么,斯大林十分清楚,其领袖地位的动摇、统治权力的削弱,这使他暗暗盘算着下一步棋局的走向。

在这种形势下,打击党内温和派思潮,扭转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,成了斯大林保住自己统治地位的必由之路。

1934年12月1日,基洛夫被暴徒刺杀。

这一案件,正好成了斯大林发动大清洗的契机。

4、结语

对于苏联而言,30年代大清洗,无疑是这尊庞然大物几十年历史中,最令人诟病的一场事件。

60多万人直接被枪决,130多万人遭受牢狱之灾。

每每提及这段岁月,从那个时代走来的苏联老一辈民众,都会感到心有余悸。

而导致这场清洗发生的最大原因,却仅仅是斯大林试图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,借机铲除政治对手。

这样的出发点,愈发为这场大清洗增添了几分悲凉与荒诞气息。


参考资料

孙国军.试论苏联30年代大清洗的原因[J].辽宁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0,33(02):105-107.

马龙闪.试析苏联30年代的“大清洗”运动[J].东欧中亚研究,1999,(03):76-86.

相关推荐
Copyright © 2018 20210914.All Rights Reserved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