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昭死后父亲服药自杀,母亲精神失常,还要被索要5分钱的子弹费
来源:百度 2023年5月31日在那个革命动荡不安的特殊年代,一些人被批斗,被打压,甚至惨遭杀害,成为那个时代的悲剧。但有些人敢于发声,敢于抗争,坚持自由与真理。林昭就是这样的人,她是北大才女,敢于仗义执言,只因为说了几句真话,却以“反革命罪”论处,在1968年4月29日,被执行死刑,年仅36岁!行刑前她大喊:历史将宣判我无罪!虽然后来她被平反,但斯人已逝,又有什么用呢?但她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佩,那么她是怎样走上枪决台呢?林昭原名叫彭令昭,于1932年出生在苏州的革命家庭,她的父亲曾担任吴县的县令,后来受爱国主义的渲染投身于革命。母亲许宪民则在中学时期跟随哥哥许金元闹革命,许金元曾担任中共江苏省委青年部部长,在“四.一二反革命”事变中被国民党枪决。在这种革命家庭氛围下,林昭在心中早早埋下革命的种子,对共产党闹革命抱有很大热情。随着年龄不断增长,林昭的这种想法愈来愈强烈,中学毕业后,不顾母亲的反对,于1949年7月考入被誉为“革命摇篮”的苏南新闻专科学校。母亲认为革命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,她不想女儿重走她舅舅的老路,但坚毅的林昭不惜与母亲断绝亲子关系,也要进入这所学校。她选择新闻专业,虽不能像好男儿上战场杀敌,但她能用手中的笔针砭时弊、指点江山,能够用手中的笔表达底层人们的诉求,真实反映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,揭露出社会种种不平之事。在学校里苦学专业知识,为将来闹革命打下基础。毕业之后,林昭被分配到苏南农村参加土改工作。在家里从没干过农活的她,虚心向农民前辈学习,很快适应这里的生活,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,全身投入到土改工作。在闲暇之余,她通过手中的笔撰写出许多关于“三农”的报道,为农村的建设提供一手资料。后调任《常州日报》、常州文联工作,仍心系农村,深入工农之中,撰写出许多的相关调研报告。在这期间,她清醒认识到新中国刚成立一穷二白,百废待兴,要想改变这状态,还需要学习更多的先进技术,也意识到自己能力有些不足。于是她放下工作,重拾书本决定备战高考。1954年9月,林昭以江苏省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,她是妥妥的学霸。即使在人才济济的北大校园,也是耀眼的存在,她勤学多思,各科成绩名列前茅,受到游国恩教授的赏识,建议她去学文学专业。从此她的文学才能被释放出来,素有“才女”之称,与北大另一位才女张玲担任校刊编辑,负责副刊《末名湖》。第二年,她加入北大诗社,任《北大诗刊》的编...
2024
-
12
-
19